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必须坚守的安全底线。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在城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整体形势逐渐好转的农村地区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却愈发凸显,成为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

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农村食品市场存在诸多乱象。一些不法商家受利益驱使,将农村视为“倾销地”,把过期、变质、“三无”食品大量销往农村。农村集贸市场、小超市、小卖部等场所,常常能看到包装粗糙、标识不清的食品,这些食品来源不明,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普遍较低,对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QS标志等重要信息不够重视,加之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劣质食品的受害者。农村地区食品经营主体多为小作坊、小摊贩,生产经营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和质量控制措施,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隐患突出。

农村药品安全同样不容乐观。部分农村地区药品供应渠道混乱,一些非法药品经销商利用农村医疗机构和药店监管相对薄弱的漏洞,将假药、劣药销售到农村。农村居民用药知识匮乏,自我药疗现象较为普遍,在生病时往往自行到药店买药,不遵循医嘱,随意增减药量、延长用药时间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储存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冷藏、防潮等设施,容易导致药品变质失效。

造成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监管角度来看,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难度较大。基层监管部门人员不足、装备落后,难以实现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紧密,存在监管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影响了监管效能的发挥。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对食品药品的价格较为敏感,这使得一些低价劣质的食品药品有了市场空间。农村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难以保证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要解决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需要、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应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投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要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宣育,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自觉低价劣质的食品药品。

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强化宣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上栗县图书馆网